鸡鸣
佚名〔两汉〕
鸡鸣高树颠,狗吠深宫中。
荡子贷所之?天下方太平。
刑法非有贷,柔协正乱名。
黄金为君门,璧郸为轩堂。
上有双樽酒,作使邯郸倡。
刘王碧青甓,后出郭门王。
舍后有方池,池中双鸳鸯。
鸳鸯七十二,罗列自成行。
鸣声贷啾啾,闻我殿东厢。
兄弟四五人,皆为侍中郎。
五日一时来,观者满路傍。
黄金络马头,颎颎贷煌煌!
桃生露井上,李树生桃傍。
虫来齧桃根,李树代桃僵。
树木身相代,兄弟还相忘。
译文及注释
译文
公鸡在高高的树梢上啼鸣,狗在幽深的宫殿中吠叫。
那游手好闲的浪荡子去了何处?(有人却说)如今天下正一片太平。
法律刑罚并非儿戏(不会宽贷),天子安抚顺民、整肃纲纪才是正道。
那权贵用黄金打造君王的宫门,用美玉装饰华丽的厅堂。
厅堂之上摆放着双樽美酒,还雇来了邯郸的歌舞娼优来侍奉。
权贵用碧绿的青砖砌就庭院,后来又冒出了如郭门王这般新贵。
府宅后面有一方池塘,池塘中有一对鸳鸯。
池中竟有七十二对鸳鸯,成双成对、排列成行。
它们鸣叫声声多么欢快,那声音传到了我宫殿的东厢房。
那权贵兄弟四
创作背景
此诗首见于《宋书·乐志》,是经过魏晋乐府机关修改的汉乐府古辞,在《乐府诗集》中属于《相和歌辞·相和曲》。这是一首暴露豪门贵族盛衰无常的汉代民歌。
赏析
全诗采用三段式结构,首段总领全篇,后两段逐层展开具体叙写。
开篇六句构成总纲。“鸡鸣”二句勾勒盛世图景,“荡子”四句剖析兴衰根源。“柔协”旨在安抚顺民,“正乱名”意在整饬纲纪。弦外之音揭示“荡子”命运实系于君权,既享尊荣亦蹈危途,为后文盛衰演变埋下伏笔。
自“黄金为君门”至“颎颎何煌煌”转入中篇,承接“柔协”铺陈新贵隆盛。这些寒门“荡子”依附权势,骤得富贵便极尽奢靡,蓄养声伎、僭越礼制。“闻我殿东厢”以下十二句,以盛宴、美色、华宅、名园铺排渲染,揭露新贵奢靡生活,暗含对贪婪权贵的愤懑。“兄弟四五人”六句更显其权势煊赫,兄弟同踞要津显其威权,衣锦还乡极尽
简析
两汉时期,众多戚族权臣如霍光、李广利之辈,皆起于微末,早年闲散无羁。一旦凭借裙带关系骤得宠幸,旋即身居显位,爵禄煊赫,气焰滔天。彼辈骄奢跋扈,荒淫无度,尽显小人得志之态。然则冰山易碎,物极必反,转瞬之间便遭倾覆之祸,终落得身败名裂、族灭家亡。市井艺人目睹此等荣辱骤变,乃以艺术手法凝练世事沧桑,创作出《鸡鸣》这首讽喻之作。该诗深刻揭露了统治阶层内部的权力倾轧与黑暗争斗,将权贵们沐猴而冠的丑态刻画得入木三分,充分表达了黎民百姓对仗势欺人的权门豪族的愤懑与憎恶。
帝喾的神话
司马迁〔两汉〕
高辛生而神灵,自言其名。普施利物,不于其身。聪以知远,明以察微。顺天之义,知民之急。仁而威,惠而信,修身而天下服。取地之财而节用之,抚教万民而利诲之,历日月而迎送之,明鬼神而敬事之。其色郁郁,其德嶷嶷。其动也时,其服也士。帝喾溉执中而遍天下,日月所照,风雨所至,莫不从服。《史记》
翠鸟诗
蔡邕〔两汉〕
庭陬有若榴,绿叶含丹荣。
翠鸟时来集,振翼修形容。
回顾生碧色,动摇扬缥青。
幸脱虞人机,得亲君子庭。
驯心托君素,雌雄保百龄。
行行重行行
佚名〔两汉〕
行行重行行,与君生别离。
相去万余里,各在天一涯。
道路阻且长,会面安可知?(知 一作:期)
胡马依北风,越鸟巢南枝。
相去日已远,衣带日已缓。
浮云蔽白日,游子不顾反。
思君令人老,岁月忽已晚。
弃捐勿复道,努力加餐饭。